入梅后的南京,高温高湿闷热天气居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暴发的时节。近日,南京多家医院接连抢救心衰、心脏骤停患者,更有百岁老人因合力救治及时转危为安。专家提醒,高温高湿这对“双煞”是对心血管疾病的“酷刑”,气温一升到30℃,很多人食欲下降、心情烦躁,想方设法降温,却忽视了心脑血管也需要“解暑”。而入梅后的“高危时刻”刚刚开始,如何及时有效地给心脑血管“降温”?
医护合力救回多条生命
前几日,周先生因言语不清、口角流涎进入省中医院紫东院区治疗。入院治疗后,不适症状缓解。有一天,上完厕所的他突然瘫倒在地、面色苍白。管床护士成巧燕发现后,第一时间大声呼救,并用力掐人中,但周先生毫无反应。心内科医师武立华闻声后飞奔至周先生身边,发现患者颈动脉搏动消失、胸廓无起伏,迅速判断此时发生了心跳骤停。于是他立即进行持续胸外按压,同时护理团队紧张有序地协同开展抢救工作。
30秒后,周先生逐渐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前后三分钟的紧急抢救,让周先生活了过来。目前患者已转回普通病房,等待出院。
而在省人民医院,正在老年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02岁的贺老病情突然恶化,由于其年事已高且有多年高血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史,一时间情况十分危急,出现了神志恶化、呼吸急促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生死关头,医护合力针对贺老实施个性化救治方案,虽然过程一波三折,但老人近日终于转回了普通病房。
高温3个暴击下如何正确自救
心脏骤停是发达国家首要的死亡原因。“在中国,我们的生活中它也并不少见,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死于心脏骤停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省中紫东院区内科主任高坤介绍。而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很复杂,高温高湿也成为一大诱因之一。
有疾控专家针对中国272个城市调查的临床数据研究显示:在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中,与气温有关的死亡比例为17.49%。最高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 气温达到35℃以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会明显上升;气温超过32℃,中风的发生率会较平时高出66%,“高温给心血管带来3个暴击:加重血流量、提高心率、让血液更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
高坤分析:“大部分人发生心脏骤停后,脑血流会突然中断,10秒左右出现意识丧失,如在4-6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如在8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因此,正确、及时的心脏骤停抢救十分重要。”专家提醒,拨打120后,施救者要尽快做心肺复苏,不要坐等救护车,“方法是施救者一个手掌根部置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另一个手掌根部平行放于第一个手掌之上,双手手指交叉,手指翘起脱离胸壁,双肘关节伸直,肩手保持垂直连续用力快速向下按压,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直按压到取得AED或救护车到达。”
给心脑血管“降温”这些别做
远离心脏骤停,除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做好自我“压力管理”,在高温天尤其要给心脑血管“降温”。“比如清淡饮食,随时补充水分。”专家解释,夏季出汗较多,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睡前晨起都喝一杯。平时不渴也要勤喝水,但即使渴了也不要一次性大量、快速喝水。如果大口猛灌水,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造成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
专家提醒爱晨练的市民,夏季宜将晨练改成晚练:“上午6点-9点为冠心病的高发期。此时经过一夜睡眠,既没喝水又没活动,血液变得黏稠,流速过于缓慢,容易加重血栓的形成。”
夏季降温,很多人喜欢空调加冷水澡,“空调不宜与室外温差太大,进门或出门时,很容易刺激血管收缩或扩张,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加重心脑血管负担,不要对着空调吹。冲冷水澡更不可取,高温天气人的全身血管均处于扩张状态,如果突然遭遇冷水刺激,会导致脑血管收缩痉挛,出现头晕、呕吐等,严重时可能引起颅内大出血。”
此外,专家提醒市民不要猛用力,“特别是猛回头、猛转身,这类动作容易导致斑块脱落,堵塞血管,诱发脑梗,还可能伤到颈椎,尤其在夏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