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医学上是什么意思?
MIC在医学上是指抑制细菌可见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主要用于细菌药敏试验的检测,以判断细菌对某种用药的敏感度。主要方法是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培养细菌后,再以最低药物浓度来抑制某种细菌生长,是测量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
MIC为最小抑制细菌繁殖的浓度,可以衡量抗感染药物抵御细菌的能力,由于细菌及药物种类的不同,做MIC检测时,需要规定具体药物的稀释浓度、培养基的种类、培养的条件、加入细菌量等,抗菌药物在体内和体外均要达到甚至超过MIC浓度,才能抑制细菌生长。因此,在临床上需要结合患者感染的程度和类别,来选择有效的治疗剂量或浓度,才能起到控制炎症的效果,缩短用药时间。
此外,临床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药物剂量必须使该药物的血浆浓度达到最低有效浓度,以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和杀灭细菌的效果。MIC检测可以为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选择敏感有效的抗生素提供佐证依据。
mic最低抑菌浓度怎么看?
MIC药敏实验是通过仪器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多少浓度时开始起到抑菌的功效,其结果有S、I、R等数据,可以根据数据显示的药敏性进行针对性用药,以判断细菌对某种用药的敏感度,具体结果解读需根据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MIC药敏实验是指检查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是选用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进行稀释后,在琼脂中培养得来,实验结果可分为S、I、R。S是指抗菌药物是否对致病菌存在敏感,比较适合治疗致病菌引发的疾病。I是指抗菌药物可能对致病菌敏感,也可能对致病菌耐药,即I不适合治疗该致病菌引发的疾病。R是指致病菌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治疗效果不明显。因此在进行MIC药敏实验后,通常会选择S后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不建议使用I、R后面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进行MIC药敏实验有利于提高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真菌药物等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耐药性。在进行MIC药敏实验后,医生会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用药,不建议患者在感染炎症后自行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以免出现炎症加重、产生耐药性等不良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